星空体育官网:
10月15日,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2025)全国总决赛在郑州落幕,我校师生团队在本次大赛中再创佳绩,斩获,其中国际项目1金1银,不仅入围国赛现场的项目数创下新高,更是连续十一届摘得全国金奖。
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原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)是由教育部等12个中央部委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权威赛事,自2015年举办以来,已成功举办11届。历届大赛累计吸引来自国内外161个国家和地区的2495万个项目、10218万人次报名参赛,是全国最大一堂思创融合、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的金课。本届大赛由郑州大学和郑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,以“我敢闯、我会创”为主题。
本届比赛我校共有1790个项目、6643余人次报名参赛,其中主赛道项目1414个,红旅赛道项目78个,产业赛道项目298个。报名项目数、参赛人数均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,充足表现了学校创新教育实践更加关注学生的教育受益面,更加强化学生的能力获得性。从校赛到省赛再到国赛,教务处联合科研院、学工部、校团委、研究生院、图书馆、科技园、华西医院中心等部门通力协作,组织工作规范有序、保障有力。尤其是参赛师生斗志昂扬,一路过关斩将,最终创下可喜战绩。
本次大赛取得的优异成绩是学校近年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,推进AI赋能“项目式”教学改革,引领人才教育培训范式变革的重要成果。一是成果转化育人成效初显。在今年新增的成果转化赛道中,“滤舟”与“骨之锁”双双入围国赛现场赛,分别取得小组第一和第二的佳绩,展现了学校在贯通科技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上的育人实效。二是医工融合战略持续领跑。华西临床医学院与华西口腔医学院共同斩获四枚金牌,其中,来自华西口腔医学院的“微笑共赢”以小组第一的优异成绩,生动诠释了川大学子将工程智慧融入医学温度,以科学技术创新守护生命尊严的使命担当。
源自抗美援朝军医祖父的从医初心 ,负责人姚葳博士将目光投向了困扰我国高原地区超200万民众的“不死的癌症”——大骨节病 。为破解基层对此病“治不起、治不好、做不了”的三大困局 ,他带领“新膝望”团队扎根高原,行程万里 ,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支持 ,打造出“数据库+智能系统+仿生假体”三位一体的中国方案。项目建成国内首个“高原骨型数据库” ,开发出个性化智能建模系统,并首创精准适配国人的仿生膝关节假体,匹配度提升超63% 。目前,项目已在县级医院推广 ,完成患者临床植入,效果优异 ,预计为患者节省费用超7700万元 。三代从医,一生宏愿,“新膝望”正将行走的希望重新带回雪域高原。
重症急性肾损伤(AKI)死亡率高达60%,CRRT是唯一的救命稻草,其核心部件“滤器”却100%依赖进口,价格高达6000元一支,不仅迫使无数家庭放弃治疗,更成为中国重症医学的“卡脖子”难题。为打破这一“生命枷锁”,四川大学“滤舟”团队在国家“十四五”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,十年磨一剑,成功研制出中国首款高性能CRRT滤器。项目通过“高性能磁性纳米催化剂”与“分子级亲水化膜表面”两大核心技术,从源头攻克了原材料瓶颈,并使滤器抗凝血性能远超进口产品,常规使用的寿命延长3倍,出血风险降低99%。目前,年产600万支的产线已搭建完成,产品成本仅为进口的三分之一。“滤舟”,正以完全自主可控的中国技术,为万千重症患者撑起生命的方舟。
四川大学“骨之锁”团队直面全球每年3000万例粉碎性骨折手术中“小碎骨无法固定”的重大临床难题。传统钢板钢钉对此束手无策,导致手术时间延长、畸形愈合率高。项目负责人飞博士带领团队,依托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历时7年攻关,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兼具“水下粘附、可注射、可降解”三大特性的骨粘合剂“骨之锁”。产品独创“水促聚合固化”与“疏水驱动排水”两大技术,实现了在血液冲刷环境下高达500kPa的粘附强度,性能媲美超能胶在干燥环境下的表现。骨之锁有望为全球骨科医生提供一把全新的手术“利器”,让碎骨重圆,为生命锁固。
“治疗即毁容”是颌面外科患者难以言说的痛。传统开放手术虽能切除肿瘤,却常留下30厘米的巨大疤痕与高达73.3%的面瘫风险。为此,华西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外科住院总医师花语菲立志改变,她带领“微笑共赢”团队,全球首创了专为颌面外科定制的智能化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。该系统集成了三大核心创新:一、尖端缩小50%并搭载力传感的“高精传感柔性微器械”,解决了腹腔镜手术机器人“难使用”的问题;二、基于800例微创手术视频数据库的“实时识别预警AI软件”,解决了复杂解剖结构“难辨别”的痛点;三、经行业权威认可的“标准化手术流程”,解决了高阶术式“难标准”的瓶颈。目前,项目已完成50例临床试验,手术时间缩短50%,切除精度提升10倍,并发症发生率下降40%。作为“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”,团队正以科技之力,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赢得与疾病的战斗,更赢得微笑的权利。
后基因组时代,谁能率先读懂生命活动的执行者——蛋白质,谁就掌握了攻克肿瘤、痴呆等重大疾病的钥匙。然而,沿用30年的“金标准”质谱技术面临“测不准、检不出、用不起”三大瓶颈,且核心技术被国外完全垄断。明秩科技团队决心不做追随者,只做新赛道的定义者。负责人宋俊伟博士带领团队七年磨一剑,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创的单分子蛋白质从头测序平台。该技术彻底颠覆传统质谱,通过单分子外切酶技术、AI测序算法与国产微纳芯片三大核心突破,将分辨率提升100倍、错误率降低超20倍、设备成本降低95%。成果已发表于《Nature Methods》封面,获《中国科学报》头版报道。目前,公司已入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,并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,获得种子轮及国拨经费支持,正以硬核“中国智造”,明晰生命秩序,领跑全球精准医疗新赛道。
面对传统放疗“伤敌一千,自损八百”的残酷现实,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的陈雨欣因目睹患者巨大痛苦,立志寻求颠覆性解决方案。她带领“光愈先锋”团队,依托“两弹一星”摇篮——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与四川大学的顶尖医工交叉平台,成功将核工业“民”,全球首创高能X射线闪疗(FLASH)装备。该技术将传统放疗数周的疗程浓缩于毫秒之间,革命性地实现了“伤敌两千,自损两百”的精准打击效果——在将肿瘤体积缩小80%的同时,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降低62%。作为教育部首批先导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,项目成果被院士专家组鉴定为“国际先进”,并获得亿元国拨经费支持。“光愈先锋”正以新时代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用核能之光点亮生命,领航全球肿瘤治疗新纪元。
四川大学华西医院“医片AI心”团队直面我国西部基层病理诊断“生命悬崖”的严峻挑战——高达30%的诊断不一致率,正将无数患者推向延误治疗的深渊 。创始人王可欣因亲历误诊悲剧而立志破局 ,带领团队依托华西医院顶尖平台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,开创性地提出“AI+IHC标准品”的基层病理诊断新范式 。项目首创高仿真类器官标准品技术,为诊断提供“金标准答案” ;研发AI精准量化质控与智能判读两大系统,实现1秒判读,将基层诊断符合率从64.9%颠覆性提升至99% 。目前,团队已构建起覆盖46家医院的帮扶体系 ,通过线例,为患者节约求医费用逾3000万元 ,并已成功实现部分技术成果转化 。王可欣与团队正以科技之光点亮基层,用一片AI心守护生命健康。
当迪士尼的“花木兰”赚走全球票房,当《黑神话:悟空》让世界为之沸腾,如何让中华文化在全球舞台上夺回话语权?“川越”团队给出了答案。项目直指文化出海面临的生产失序、细节失准、内核失焦三大痛点 ,依托国家“十四五”重大学术工程《汉语大字典》及127个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资源 ,首创“根魂双脉”理论模型,构建了全球首个集“智能检查”与“智能输出”于一体的中华文化智能体。该系统不仅能以高达92.7%的准确率校准文化元素 ,更能驱动创作工业化,使优秀品质的内容产出率提升3倍,成本降低40% 。团队已深度赋能《哪吒》《黑神话》等顶流IP ,原创的全球首部智能体动画电影《燃比娃》预估票房过亿 。受中宣部关注、多位国家领导人点赞 ,“川越”正以科技为桥,让中华文明的星火,在全球燃成燎原之势。
全球面临的最大瓶颈——血型不合,导致约三分之一的供体器官被浪费,无数患者在等待中逝去。“血桥”团队颠覆性地提出“改造器官,而非改造人”的全新理念,致力于将任意血型的捐献器官转化为人人可用的“O”型通用器官。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顶尖平台,项目首创“基于铁蛋白纳米笼的多价态抗原酶转换技术”,将改造效率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:仅需1小时就可以实现99%的血型抗原转换,效果远超剑桥大学等国际一流团队。该方案无缝对接命题企业(上海健耕)现有灌注平台,单次成本低至2000元,远低于传统方案。作为该领域的全球领跑者,“血桥”正以其革命性的中国方案,为生命延续架起一座跨越血型障碍的希望之桥。
高压电缆是国家能源战略的“大动脉”,而其“芯片级”核心材料——半导电屏蔽材料,长期被国外巨头100%垄断,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。为破此困局,四川大学“驭电守卫”团队毅然担起国家使命,作为工信部“一条龙”应用示范项目中唯一负责屏蔽材料攻关的高校团队,集结15家产业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协同创新。团队独创“AI驱动材料定向设计”等三大核心技术,成功研制出综合性能超越国外竞品的国产屏蔽材料,价格降低近50%,供货周期缩短90%。产品已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,并成功应用于国内首条采用国产屏蔽料的高压电缆工程,至今已安全运作44个月。“驭电守卫”,正以自主可控的硬核科技,为中国能源大动脉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。
心力衰竭,全球6400万患者的“生命终点站”,5年死亡率高达50%,被称为心血管领域的“珠穆朗玛峰”。四川大学“心生源”团队历经十年两代产品迭代,致力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。针对现有疗法或创伤巨大、或仅能被动支撑的困局,团队颠覆性地研发出全球首创的“心生源”活性水凝胶系统,推动心衰治疗从“被动填充”迈入“主动修复”的新纪元。项目全球首创“抗凝血、促修复”的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活性材料,并独创了可自适应调弯的智能微创递送器械。这一“新材料+新器械”的组合拳,不仅将手术方式从开胸升级为微创,更通过诱导组织再生,使心脏功能得到根本性改善,射血分数提升高达77%。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千万级资金支持下,“心生源”正以源自中国的颠覆性技术,为全球心衰患者重构生命的希望。
四川大学“循锋”团队聚焦硬组织穿刺手术“不敢做、做不精”的核心困境。以口腔种植为例,传统手术高达5.16%的失败率与10.71%的并发症率,源于现有导航技术1%的临床保有率和30%的使用率——因其存在可用性差、操作复杂、分散注意力的“三座大山”。为破此局,团队历时三年,全球首创“循锋”AR+AI硬组织穿刺精准导航系统。系统独创“六目可见光视觉系统”,完全解决信号遮挡,将信号丢失率降至0%;开创“种植辅助AI算法”,变手动操作为自动配准,精度提升30倍;研发“AR辅助显示软件”,实现术区直视,手眼协同。经53例全球首个AR+AI种植导航临床试验证明,循锋将手术时间缩短4成,术后并发症降低6成,术后偏差降低5成。目前项目已提交全球首个AR+AI口腔导航医疗器械注册,正从口腔种植出发,迈向神经外科等更广阔的精准治疗领域。
面对肿瘤治疗“看不清、判不准、跟不上”的全球性困局,牛津大学博士Aneesh领衔,四川大学推荐的中英团队“SmartScope”颠覆性提出“诊疗一体化”闭环方案。项目全球首创“病理AI大模型+双模态分子探针+类器官药敏”三大技术融合,实现1秒诊断、提前预警微小复发、7天“虚拟试药”,将诊断准确率颠覆性地提升至99%。成果已发表含3篇《Nature》在内的85篇SCI论文,获280万美元融资并已授权2类医疗器械证。智判SmartScope,正以中英智慧打破技术孤岛,为全球患者领航精准治疗的未来。